时间:2024/3/5来源:本站原创作者:佚名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
4月16日,解放日报用一整版刊发《从“温州模式”到“温州人精神”》一文。全文刊登如下:

希望温州要总结经验,抢抓机遇,发挥优势,加快走出去步伐,不但成为“本土的温州”“全国的温州”,更要发展成为“世界的温州”。

——习近平

年3月

◆年5月12日,《解放日报》头版头条刊发《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》报道。这是世界温州人博物馆展陈的当天《解放日报》原件。世界温州人博物馆展陈的吉祥航空飞机模型。均资料照片

■记者柳森吴越

年之前,“温州模式”在《解放日报》上出现了余次。

它第一次出现,是在年5月12日《解放日报》头版头条《温州三十三万人从事家庭工业》和当天的本报评论员文章《温州的启示》中。报道和评论介绍了温州农村家庭工业和专业市场的发展,展示了温州千家万户投入商品生产的热情和农村市场经济的活力。

站在21世纪第三个十年的开端上,解放日报“信仰之路”建党百年主题报道组踏上了“温州模式”寻访之路。我们试图寻访“温州模式”的今日变化,也希望从温州人的砥砺奋进中获得新的启示。

拼图:巨幅国画作品《温州模式》和温州城市景观。

跑得出去,更跑得回来

有句俗话说得好,“广东人做生意,温州人跑生意”。

温州人有多能跑?坐落于温州市民中心、年揭幕的世界温州人博物馆,引导我们重新认识温州。

步入“千年潮起”,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掠过天穹——以《证道歌》名闻海内外的永嘉大师玄觉,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,定居海外的华侨先驱周伫,记录海外各国山川风物社会经济的周去非……一批闯荡世界的海上先驱述说着“一片繁华海上头”的盛况。

来到“百年潮涌”,维新思潮中的各界英才、实业初兴时的工商名流、远赴海外谋生的华侨先行者,谱写了一首恢宏的强国篇章。

站在“时代潮头”,一大批改革开放以来温州现象中涌现的风流人物、勇于闯荡善捕商机的各地温商、团结互助的各国侨领纷至沓来。

一位“00后”参观者告诉记者,她自幼就感受到父辈“走出去”的强烈愿望,敢于冒险、不怕困难的精神。当她看到温州人自唐代就首开日本值嘉岛到温州的新航线,此后又有更多温州人出海从事贸易、出使外邦,自宋代就出现了第一批侨居海外的温州人,内心依然受到巨大震撼。

而当我们走近更多如今扎根温州的本地人,更多听到的,是“走得出去,也走得回来”的故事。

陈光,年生,父亲最早是做油漆的,上世纪80年代初建起一家油漆工厂,属于温州市第一批私营企业,到90年代改行做锁具。那时,锁具一做出来就销往上海。事业做大后,父亲和一家位于长沙的企业联合在上海办厂,开始将产品销往全国各地。年前后,父亲加入了第一批去上海拿地、做房地产生意的行列,直到年回到温州。

自小跟着父亲辗转多地,几乎每个地方都住上两三年,然后又换一处,陈光将“不断适应新环境、认识新朋友”视为必备的生存能力,也将这一“人生财富”传给了儿子。

步入中年的陈光如今常住温州,每年至少出国两次,短暂居住并“吸足养分”后回国。不断汲取世界先进制造业大国的经验,利用中国本土智慧和资源对既有的方案和管理进行优化,降低造价后让新方案造福国人进而走向世界,让陈光看到“中国制造”下一步的努力方向。这种“跑得出去,也跑得回来”的新模式,是当下很多新一代温商的选择。

温州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先发地区之一。“生在里弄里,长在民宅中”,遍布城乡的民办小企业曾在“姓资姓社”的质疑声中蓬勃发展。从家庭小作坊到股份合作企业,再到企业集团,温州民营经济异军突起,推动了浙江乃至全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创新。

但是,当21世纪的世界不断翻开崭新的一页,温州新一代的能人志士们,显然已经不再满足于昔日的辉煌。

现代管理“刷新”接班人

浙江大学资深教授史晋川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跟踪
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:http://www.wenzhoushizx.com/wzsdl/12507.html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